心血管疾病是21世纪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主要威胁,这些严重的血管性疾病实质上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关。仅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而言,其发病率正急剧上升,发病年龄正呈日益下降的趋势,一些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因冠心病影响其工作生活能力甚至因突发心肌梗死而死亡,我国每年因冠心病死亡的患者已高达110万人。
在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中,目前有三大类方法:一是药物治疗;二是血管介入;三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但这些方法都是“治标”(改善血流)而不“治本”(修复内膜损伤),而且费用昂贵。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经过十几年的基本课题研究,63头实验猪为人类防治冠心病付出了生命,但科学家也因此找到防治冠心病的另一种方法——体外反搏,并正式纳入了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指南。
13日,2006年冠心病防治进展暨首届国际体外反搏学术交流会将在广州召开,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记者见到了一位患有十几年冠心病的患者,第一眼看上去,78岁的老华侨黄伯(化名)不像一个老病号,显得很年轻,面色自然有光泽,78岁的他告诉记者,他每天都坚持做一定的运动,除了服用必需的降压降脂药物,基本不用服用其他的药物,身体内也没有放过支架,只是他每年要来广州做两次冠心病的治疗,很简单的一种治疗——体外反搏,就是让血液“运动运动”,冲刷一下血管。十多年来,他成了这里的常客,幸运的是,就是用这种方法,他的生活一直很正常,没有太多的受到疾病的困扰。
医生告诉记者,像黄伯这样的冠心病患者很多,但不是每一位患者都像他这么幸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受阻的动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原卫生部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主任郑振声教授告诉记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用一个简单的比方来说,就是身体内的血管变得狭窄,血液不能顺利通过,身体的其他器官不能得到足够的氧气与营养物质,轻者就会有心绞痛感觉,重则就会心肌梗死,有生命危险。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诸多环节中,血管内皮细胞起着重要的“扳机”作用。诸多心血管危险因子(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的单独或协同作用对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系统的损害,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
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有三大类
一、是药物治疗
二、是血管介入
三、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药物主要的功能是调脂、降压、抗凝等等,但是患者不能停药,不能治本,随着各种新药的不断开发,成本也越来越高。
经皮血管介入和外科搭桥手术被认为是药物治疗基础上最为有效的恢复冠脉血流灌注的方法,其目的都只有一个,让血流畅通。而且能立竿见影,但血管再狭窄,也就是复发率以及不甚理想的中、远期疗效仍然是临床心脏病领域的极大挑战,有的患者不得不多次进行手术。相比药物治疗,这种治疗方法的费用更加昂贵。而且,这种方法仍然不是治本的方法。且能承担介入、支架、搭桥费用者,不超过总患者的25%。
临床试验表明,药物保守疗法与血管介入治疗的1年和5年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显示现行的血管介入治疗方案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功能修复的难题。
冠心病根源:内皮细胞的功能受到损伤
“造成上述治疗方法与预期结果不一致的根本原因,在于病人血管系统的内皮细胞结构与功能没有获得根本性的修复。”郑教授说。内皮细胞是血管内与血液直接接触的一层细胞,如果把人身体内的所有的内皮细胞称一称,总共有1.5公斤重,如果把它摊开,总共有400多平方米,足有一个篮球场大小,内皮细胞有多种神奇的功能,血流能在身体内保持通畅,不至于凝固,都是内皮细胞的功劳。
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损害的关键环节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功能障碍,随后脂肪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内皮细胞功能的好坏,取决于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切应力(即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冲刷力)。流速快,血流切应力大,内皮细胞功能就向好的方向发展,就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反之,当血流慢,或成涡流时,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就会促进动脉的粥样硬化。“这就如冲厕所一样,如果水流快速,一下就冲干净了,流速慢了,自然就冲不干净了,时间一久,就会形成阻塞。”郑教授说。
血管介入和外科搭桥手术都是“治标”(改善血流)而不“治本”(修复内膜损伤),临床上许多在药物基础上接受经皮血管成形和冠脉搭桥手术的病人,其血管再狭窄的发生和远期预后的不理想,根本的因素还是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功能没能够得到修复所致。因此,增进人体血管中的血流速度,提高血流切应力,具有调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修复,防止、阻抑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运动可以加快全身血液流动,提高血流对血管内皮的切应力刺激而发挥内皮细胞保护作用。”郑教授说,但运动要达到一定的量才有效果,心率要达到每分钟90~100次,时间要达到半个小时,每星期必须要坚持3至4次,而现实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冠心病人根本不可能通过运动来提高血流切应力进而达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目的,因为他们根本动都动不了。
体外反搏冠心病治疗的第四种方法
“现行的所有治疗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保护等问题,因此,我们想找到一种方法能对动脉内膜的损伤机制进行主动而有效的干预,这就是体外反搏。”郑教授说。想做并不是随便就能做的,要让人信服,首先要有科学的数据,国外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这个项目的研究,我们也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自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我们建立了稳定、可靠的猪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和活体动物长期进行体外反搏的治疗方案,63头猪为此作出牺牲。为什么选择猪为实验对象呢?“一是猪的心血管系统与人类相似;二是猪好吃懒做,容易得冠心病。”郑教授这样回答道。最终的实验证实了体外反搏对血管内皮细胞结构与功能有保护作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可以提高血流切应力,改善内皮功能,让受阻血流能最大限度地自然通畅,抑制动脉硬化性损害。
具体到临床上,就是通过体外反搏装置,对下肢进行加压,以建立一个新的侧枝循环系统,当然,加压时机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般选择在心脏舒张的时候,这时会形成人为的“血流波”,形成一定的冲力冲刷血管,在这股冲力的作用下,内皮细胞会释放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物质,从而达到修复内皮细胞功能与形态的目的,防止及阻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进行了上千例的临床治疗,每一个疗程进行36小时体外反搏,每天一个小时,病人的反应都相当不错。同时,我们还发现,体外反搏还有其他的治疗功效,如突发性耳聋等。”郑教授说。
体外反搏的禁忌症:
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
出血性疾病。
各种心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倾向。
肢体有血栓性静脉炎或感染病灶。
治疗冠心病
综合分析 对症治疗
虽然对自己的成果很有信心,因为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但在采访过程中,郑教授还是强调,冠心病的治疗原则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能只走一条路。比如说,如果碰到重症的冠状动脉硬化的患者,那就要采取果断的治疗方法,该放支架时就要放支架,而不能采取保守的治疗方法,否则患者会有生命危险。
“体外反搏的治疗方法跟其他方法一样,同样也有他的适应症与禁忌症。”郑教授说。“在进行反搏治疗之前,患者必须进行必要的检查,如造影等,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进行治疗的,如果血压太高,那就得先降压才能进行。”
体外反搏
体外反搏是利用包裹在人体下肢的气囊 ,在心脏舒张期对人体施加外压,将其下肢以及臀部的血液驱回主动脉,从而增加心肌的灌注压和供血(增加30%~50%),达到改善血管功能、血液循环及代谢等目的,使心脏供氧增加、心肌损耗减少, 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新的理念。
适当运动,定期治疗
经过一个疗程36次治疗之后,症状一般都会改善,但这并不等于万事大吉。如果不注意,冠心病同样有复发的可能。因此郑教授建议,鼓励患者每星期坚持运动2至3次,运动可降低血小板聚集和血黏度,控制体重,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稳定血压,降低血糖。要依据个人情况决定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以达到无病防病,有病延缓恶化,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项目可选择:爬楼梯、步行、慢跑、原地跑、骑自行车、气功、太极拳、跳舞等。达到稍出汗、呼吸次数增多,脉搏次数小于110次/分为宜。同时,要注意晚上运动为宜,因为根据统计,早晨是冠心病多发时间。
保持低胆固醇饮食,合理饮食以低胆固醇、低盐、低脂肪饮食,荤素合理搭配。勿摄入过多动物脂肪,甜食和零食。戒烟。控制体重,减肥对预防冠心病起到重要的作用,并按时大小便,防治便秘。定期接受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将会大大地提高,预后生存率也将大大提高。而对于平常人,郑教授提醒也要进行积极的预防,特别是现在的白领一族,经常坐在办公室,缺乏运动。
关注微信公共号
《聚鹿心肺康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