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民·心脏康复兼具康复和治疗作用,[520].医师报,2017-10-12(15)”
王乐民 教授
“心脏康复对发生疾病的患者强调最大限度地全程跟踪与功能恢复,应贯穿患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医疗过程的始终。心脏康复的开展是从局部疾病的管理走向患者全身的管理,包括对疾病的整体控制和对健康的管理。”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王乐民教授表示。
心脏康复是综合性方案。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心脏康复五大处方的导入,尤其是实行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对机体有治疗作用;在恢复期,可通过康复最大限度恢复损伤脏器的功能,起到二级预防效果。
因此,无论在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心脏康复全程均发挥作用。老年患者多系统发生病变时,通过康复的方式,达到多种疾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也是很有意义的进步。
心脏康复使临床思维变立体
在王教授看来,中医和西医各有特点。中医强调整体性,是全局式的思维模式,但具体易模糊;西医突出生物性的具体病变,在疾病的急性期治疗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但往往有局限性。导入心脏康复方案,易于从局部走向全局,使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从点状、线性思维转变为立体性思维。
心脏康复中采用的运动处方,可整体性提高患者心肺储备功能及运动耐受能力,将全身动员起来;通过饮食处方,可使人体体质状态发生改变,对一些病变可起延迟作用;心理处方,从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综合评估和调理。因此,立体性思维也是心脏康复的魅力所在。
心脏康复需患者主动参与
王教授指出,近几年,不仅医生对心脏康复的认知加强,患者对心脏康复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对于医生来说,如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是康复和治疗的关键所在。
“应增加与患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为医生与患者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增加患者对心脏康复的认识,以及对医生的理解。心脏康复需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患者要自身努力。只有患者理解了,观念转变了,才能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使其从原来的被动性治疗变成主动性康复。”
建立大数据管理平台
“心脏康复是时代产物,它基于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患者追求良好生活质量的需求。”王教授指出,我国经济良性发展,且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患者群在增加。医务人员对于慢性病的预防和康复理念也在发生改变,患者群也有意愿来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心脏康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王教授是我国最早一批开展心脏康复的专家,见证了我国心脏康复一路的发展历程。
他介绍,近5年,中国的心脏康复发展迅猛,从大城市、中等城市向小城市延伸,开展心脏康复的区域性中心不断增加,医生和患者对心脏康复的认识不断加强,将心脏康复事业坚持下来,或将改变我国的疾病谱。
王教授建议,要加快心脏康复中心的建立,实现康复中心数据化管理,建立大数据管理平台,通过行政干预,对患者和数据管理提供有力证据。
目前,参与心脏康复的人群构成如何?王教授介绍,参与心脏康复的患者,以知识结构较好的老年人居多。此外,还有部分年轻人,突然患病后对自己的未来有忧虑,有强烈愿望改善现状,此类人群顺应性非常好,主动配合医生,也能收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此外,参与心脏康复的患者群体也受经济结构的影响,经济条件好一些的患者顺应性好。(董杰)
关注微信公共号
《聚鹿心肺康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