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心脏康复的意义,心脏康复概念被广泛宣传。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科普阶段,还必须重视心脏康复的专业建设与规范化培训。
肥胖、糖尿病、轻度高血压患者通过运动训练可以降低血糖、血脂和体重,达到运动预防和运动干预的目的;而心脏运动康复更多关注急性心梗、心衰的高危心脏康复,关注心肌再灌注和防治心肌重构。
我国目前井喷式发展的心脏康复恰恰明显忽视了医疗安全,不少医院把心脏运动康复理解为找个教练训练病人。没有心脏专业的客观评估,一些不该发生的心血管事件,比如猝死、心衰、室壁瘤、恶性心律失常时有发生。
在慢性疾病还未影响到心脏泵功能的阶段,针对运动低危的糖尿病和高血脂等疾病,可以使用体育训练方法;但针对心衰和心梗的训练,就不能借鉴体育训练处方了,要把方法和强度区别开,严格评估和设计。除了准备和放松阶段,力量和耐力训练必须在监护下进行,切记训练要因人而异,高危病人不鼓励用集体舞、集体操的方式。
运动治疗是临床技术,必须规范和符合法律要求。已经患病的心脏不能接受常规的体育训练,需要关注运动安全。运动康复与运动安全是从事心脏康复的专业医生的必修课,千万不能把住院期心脏运动康复、出院早期运动康复与家庭康复和神经中风康复混为一谈。
危重症与围手术期预康复与康复是心脏运动康复的重要部分,欧美有关围手术期心肺耐力评定和预康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已经开展了十几年,但国内临床医生尚未重视。在开胸大手术和其他心外科手术之前,乃至化疗放疗前的耐力评估和训练非常重要。这样的预康复对病人意义重大,有利于术后的迅速康复和改善长久的预后。
急性心血管事件在接受了介入再血管化、再灌注治疗后,实施心脏运动康复之前,不能靠指南和经验,必须严格执行客观的心功能数据评估,如心肺运动试验。
住院期和出院后的心脏运动康复包含以下内容:围手术期全身肌肉骨关节的康复评定、围手术期的预康复、自身抗阻训练、心衰及其危重症的吸气肌训练、住院期间的运动心肺评定、出院前的运动处方设计。
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将人体心肺耐力作为生命的第五大体征,意指体能是健康的重要指标。抽血化验、B超和CT等检查只能证明静态的正常,并不代表人体的应激能力,也不代表人体的健康。
经过分析几万例正常人、运动员和病人的心肺运动检测结果,我们发现久坐人群的摄氧量偏低,体能严重减退,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都是那些摄氧量偏低的人。
在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过程中,心肺耐力是必备的基本参数。心肺耐力有两个主要参数,就是人体的摄氧量和无氧阈心率,有了这两个参数就可以评估人体体能并设计安全的、因人而异的运动处方。
笔者建议,在推广心脏运动康复方面要注重专业建设,包括心血管预防、基于训练的运动康复以及运动心脏病学,积极推动围手术期体能评定和预康复,心脏运动治疗技术。(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徐顺霖)
编辑制作:胡彬
关注微信公共号
《聚鹿心肺康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