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冬天,由于气候寒冷干燥,很容易发生各种风寒引起的疾病,其中呼吸道最容易受累,在众多的呼吸道疾病之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最难过冬”的疾病。调查显示,我国40以上人群中慢阻肺发病率高达9.9%,即10个人就有一个是慢阻肺患者。但可惜的是仅有35.1%曾被确诊,许多患者都等走在“平路”都气喘吁吁的时候,才前往医院就医,往往已进入中晚期,肺功能已明显受损。
做肺功能检查是慢性气道疾病(哮喘、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的肺功能检查位于门诊楼三楼功能科)
同样的,对于肺结核,大家也是闻之色变。目前肺结核的发病率很高,结核病已是成年人最主要的传染病杀手。肺结核早期症状时轻时重,容易把结核病症状误认为是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病等。
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呼吸时气流受阻、肺功能逐渐减退。早期无症状或症状较轻,易被忽略。慢阻肺不仅可致肺功能逐渐下降,也可引起全身不良反应,增加其他疾病患病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骨骼肌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症和肺癌等。
“憋气的感觉就像被土埋了半截”
“它就像一把慢刀子”
很多人这样描述慢阻肺。
不少业内专家呼吁,需要重视慢阻肺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要做到早诊早治,首先需要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谁是高危人群呢?先来看看慢阻肺的高危因素。
慢阻肺和它们有关
空气污染
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空气污染,都会加重慢阻肺病情。
吸烟
吸烟是发生慢阻肺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二手烟受害者也处于“危险”之中。
感染因素
肺结核、呼吸道感染、艾滋病等病史都可能是慢阻肺的潜在风险。
个体因素
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
除了预防之外,还应尽早筛查慢阻肺,只有在早期发现它的“踪迹”才能实现逆转。《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指出,可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
慢阻肺多见于中年以后发病,症状好发于秋冬寒冷季节,常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加重史,随着病情的进展,急性加重愈渐频繁,导致肺功能极具下降并发心肺功能衰竭。
气短或呼吸困难是慢阻肺患者的标志性症状。早期仅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生活不能自理,到晚期出现呼吸衰竭,只能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慢阻肺患者如何过冬?
预防感冒:冬季也是感冒高发的季节,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是减少慢阻肺急性发作最重要的手段。慢阻肺患者外出应注意保暖,回来后勤洗手,应避免去人流集中之地。有条件的患者可以注射流感疫苗、肺炎疫苗。
适当锻炼,避免过多户外活动: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冬天相对减少户外活动,尤其在空气污染较严重时,应避免外出。冬季避免晨练和夜间的锻炼,可以在太阳出来后外出做适当的活动和锻炼,一来可以适当的增加机体的耐寒能力,也可以锻炼体质。
在慢阻肺的稳定期,患者仍可以通过积极的肺康复训练改善呼吸功能,包括简单的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锻炼,简易的呼吸操等。
戒烟:戒烟是首先要做到的事,避免室内烟雾继续对慢阻肺患者气道产生炎症刺激。
吸氧:对于在稳定期血氧分压<59mmHg伴继发性血红蛋白增高、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和右心衰的患者,都建议吸氧。吸氧的流量为1-2升/分,维持氧饱和度在90%左右就可以了,时间最好每天>15小时。对于缺氧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在长期家庭氧疗的基础上,无创呼吸机的运用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营养:慢阻肺患者多见于老年人,饮食建议以高蛋白为主,适当脂肪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可以提供能量供给,对有二氧化碳储溜的患者,应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
家属关心:慢阻肺患者由于肺功能的下降生活能力下降,多有抑郁的心理存在,更需要家属的关心和爱护。
冬季是慢阻肺急性发作的高发季节,只要小心维护、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遵循医嘱规则用药,仍然可以让慢阻肺患者安然过冬。
关注微信公共号
《聚鹿心肺康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