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院士指出,"医学包括四大领域:基础、预防、临床、康复医学,呼吸学界必须在这四大领域均有作为,康复专委会的成立,标志着呼吸学界与康复学界正式联手推进呼吸康复工作,相信必有大作为。" 中国康复医学会会长方国恩教授在讲话中指出:"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康复医学向脏器康复领域的一大历史进展。本专委会也是康复学会第一个由院士牵头的委员会,以王辰院士对呼吸康复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相信会对康复医学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他指出,现在开始必须清晰地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康复。据介绍,呼吸(肺)康复一词1972年首次出现在医学论文中,并逐渐被临床医生接受。2013年,ERS及ATS发表官方声明,对呼吸(肺)康复定义进行了更新:即肺康复是在详细的患者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基础上的一套多学科合作的综合干预措施,包括但不仅限于运动锻炼、教育和行为改变等。
进而,王辰院士强调了呼吸康复的目的,即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提高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增加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改善身心状态,并长期坚持健康增进行为。
那么,什么人是呼吸康复对象呢?王辰院士指出:呼吸康复的对象不仅包含了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囊性纤维化、支气管哮喘、肺动脉高压、肺癌;还包含了围手术期患者:肺减容手术、肺移植等;危重症及机械通气患者;以及神经肌肉病变导致的呼吸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呼吸问题,和其他系统病变导致的呼吸问题。
我国呼吸康复现状又是什么样呢?王辰院士指出,首先就是各方认识不足:
✦ 1、医护人员对呼吸康复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临床医生对康复认知不足,且不能与康复相结合。康复科医生对以呼吸康复为主的脏器康复认识及能力不足
✦ 2、公众和患者对呼吸康复知晓率低下
✦ 3、医学院校没有相关学科和专业设置
✦ 4、呼吸康复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同时要教育老百姓要肯于在健康上花费。王辰院士笑谈,很多人住着单价十几万元/平米的房子,开着几十万的车,但对自己健康的投入却远远不够
✦ 5、没有建立系统的呼吸康复治疗规范及评估体系
其次,没有形成跨学科合作模式。康复治疗的多学科参与、跨学科合作模式尚未被接受。许多医院开展呼吸康复的仅由护士执行,或者错误地认为呼吸康复就是理疗、按摩,缺乏呼吸科医师、康复师的参与;而且物理治疗师、呼吸治疗师、心理医师、营养师、运动体疗师、心肺功能测定技师、社会工作者、职业病等专家在呼吸康复中的地位未被认识。
第三,疾病覆盖范围小。我国呼吸康复治疗领域仍局限于慢阻肺。呼吸康复在哮喘、肺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相关研究数量仍非常少;呼吸康复介入脊髓损伤、格林巴利综合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治疗仅见个案报道。
第四,科研水平有待提高。尽管近年来研究有上升趋势,但研究质量有待提高: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长期研究;康复研究措施单一,仅局限在运动锻炼,对营养支持、社会心理行为的干预关注不够等。
1、提高全社会和医学界对呼吸康复的认识度:
2、 加强呼吸康复学科建设:编写呼吸康复的专门教材,系列丛书,同时可将呼吸康复内容融入5年制本科教材和7年制研究生教材中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制定呼吸康复流程规范、共识、指南,行业标准,尤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行业标准;推进呼吸康复的教育、培训、研究,争取医保的政策支持,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
3、建立呼吸康复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呼吸医师、康复医师、ICU医师、PT、RT等等专业人员的能力;加强PCCM呼吸康复专修、单修人才的培养;
4、构建完善的呼吸病防治体系:从控烟开始,到临床治疗,再加上呼吸康复,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呼吸疾病防治体系
5、依托呼吸专科医联体建立呼吸康复协作组,开展系列培训,包括研修班、培训班等,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网络、面授等
6、推进呼吸康复的转化医学发展,加强呼吸康复支撑平台建设: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到药学、到器械研发、到卫生政策、到社会宣传、到社会行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共赢
7、向基层推广呼吸康复,所有的委员就是宣传队、是发动机、是播种机,呼吸康复要形成燎原之势
展望我国呼吸康复医学的发展,王辰院士认为,对康复的认识和重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呼吸康复必将成为康复医学最为重要的和有机的组成部分,呼吸康复医学是必须要有所作为的。
关注微信公共号
《聚鹿心肺康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