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是一项常见的外科手术,它可以保护气道,进行支气管灌洗,帮助危重的、呼吸机依赖患者撤离间歇辅助正压通气(IPPV)。气管切开的适应症一般包括长时间机械通气导致的呼吸衰竭、拔管失败需重新再插管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存在。应尽可能避免长期的气管插管。放置气管导管可能会导致围手术期出血、气胸、错位及导管穿透。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气管导管放置的并发症已大大减少,但后期的副作用,如气管狭窄和吞咽困难仍可能发生。另外,气管切开患者在家中的护理也更为困难,与拔管患者相比,其生存率更低。
气切导管对于生活质量和减少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尚无随机研究验证气切的标准,但关于哪些情况需要气切有共识,也有一些研究。相反,只有极少数的研究报道了气管拔除的临床标准,而且很多都是基于专家意见。最近一项在意大利32个RICU的调查发现,拔管患者的比例很低(22%),且有相当比例的患者(26%)即使已撤离呼吸机,出院时仍留置气切导管。考虑到目前尚缺乏拔管时机和标准的共识,意大利两家医院肺康复科的多学科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拔管方案。
目的:验证一个气管切开患者的拔管方案,以及评估拔管的预测因子。
方法:回顾性评价4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基于临床病情稳定性、呼气肌力量、气管狭窄及肉芽肿的存在、吞咽功能、PaCO2以及PaO2/FiO2比值进行拔管评估,按照设定方案予以拔管。在Logistic模型中,将以上参数、基础疾病、血气分析参数、插管时间、合并病、Barthel指数、通气条件作为拔管的预测因子进行评估。
结果:63%的患者顺利拔管,且无需再插管。三个变量与拔管显著相关:无肺部基础疾病(OR 7.12;95% CI 1.2–42.2),未接受机械通气(OR 9.55;95% CI 2.1–44.2)和气管切开的时间≤10周(OR 6.5;95% CI1.6–27.5)。
结论:良好的拔管结果表明该拔管方案的实用性较好,而且预测作用较强的三个临床参数可用于测试其他新的拔管方案。
表1:气管切开的病因
表2:拔管方案
表3:患者在人口学统计学及临床特点方面的比较
表4:预测拔管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图1: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流程图
Pasqua F et al.Weaning from tracheostomy in subjectsundergoing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Multidiscip Respir Med. 2015Nov 27;10:35
关注微信公共号
《聚鹿心肺康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