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杰: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探索

  心血管病死亡率不降反升,预防、康复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6%,城市为42.51%。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人数快速增加, 2014年达到50万例,已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心血管外科手术总数达20万余例。

面对众多的心血管病急性发病和PCI后患者,目前我们重点关注发病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对于发病前预防以及发病后康复不够重视,导致医疗开支不堪重负。因此,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在中国势在必行。心脏康复是指应用多种协同的、有目的的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心脏康复的益处已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国外心脏康复人群,由以往的较年轻、需重返工作者、或心脏手术后患者,扩大为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脏外科或其他治疗(冠状动脉搭桥、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或瓣膜置换术)患者。

  探索中国特色心血管病预防康复之路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相继开展了心脏康复的研究,但研究发展速度较慢,医生对于康复处方的临床应用不够规范和统一,导致普遍患者不能接受较为科学的心脏康复治疗。中医康复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统计学理论,也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具体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运动、药物、饮食、精神、物理和环境等康复措施。

中医技术在心脏康复中的作用已逐渐被国内外专家接受,2015年发表在American Heart Journal (AM HEART J ) 《美国心脏杂志 》了一项随机临床试验:太极拳能改善心肌梗死后患者功能。试验者选取近期心肌梗死(MI)存在峰值耗氧量减少(VO2峰值)患者。分为干预组:进行12周的太极拳(TCC(北京风格))(n = 31)。对照组:参加每周3节,全身伸展运动(n = 30)。出院后的第十四天和第二十一天之间,所有患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和实验室血液检查。结果显示:12周后,在TCCVO2峰值较基线显著增加14%,而对照组VO2峰值下降5%(没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1)。可见近期心肌梗死患者练习太极拳与其VO2峰值增加有关,太极拳可以作为这种病人心脏康复的一种有效形式。因此。我国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应发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优势,吸收借鉴国外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模式。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2014年经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专家论证,将“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心”设在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并做为医院的第二冠名。由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担任中心主任,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王硕仁教授担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科带头人。自2015年3月6日成立以来,依托心脏康复门诊、心脏康复评估室、心脏康复治疗室,进行药物、运动、营养、心理、戒烟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为冠心病(包括支架介入、搭桥术后)、心功能不全、高血压、高脂血症、双心疾病等患者,提供门诊咨询、诊疗和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五大处方”治疗。一年来,心脏康复中心为300余人进行心脏康复评估服务,为800余人次提供心脏康复运动训练指导,举办十余次30人以上的心脏康复宣教活动,并通过微信、患教、座谈等多种形式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提高了患者对疾病、健康的认识,帮助众多心血管病患者回归生活、回归工作、回归社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心脏康复模式探索与实践
团队化医疗服务模式

心脏康复是综合性心血管病管理的医疗模式,是包括运动治疗在内的心理-生物-社会综合医疗保健。心脏康复的开展依赖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与合作,为此,我院在原有心内科基础上整合10余个专业科室,组建成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心,组成了包括心内科医师、康复医师、护士、营养师、药剂师、心理咨询师、运动指导师等专业人员的服务团队。聘请国内知名心脏康复、中医、中西医结合、介入、外科手术等专业的专家,组成专家团队,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通过定期会议研讨、通讯交流等方式,我院心脏康复团队融合中西医优势、各专业特点,优化整合原来成熟的治疗方法,使专业技术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全面、全程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连续性服务模式
通过1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心脏康复中心工作人员发掘、整理中医康复理论和技术,总结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五大处方”,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全面的心脏康复指导。目前已服务于50余位心血管病患者,经过全面的心脏康复治疗,他们的运动耐力提高、精神面貌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本着“未病先防”的理念,心脏康复中心与我院治未病中心合作,开展心血管病高危患者的体检筛查,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治疗、及早获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减少医疗负担。我院心脏康复中心在出色完成II期康复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I期和III期康复工作。考虑我院心内科的优势病种,制定了心力衰竭患者的I期心脏康复流程,经过实践,使20余位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恢复加快,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心衰复发次数。在朝阳区医联体和康复中心专家组成员的推动,心脏康复中心接收心脏病急性事件后血运重建(PCI或搭桥)术后患者,让患者及早接受I期康复治疗,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同时,我们通过多次举办社区沙龙活动,宣传心脏康复,最终与附近社区达成合作共识,将逐步开展III期康复工作,从而建立“防、治、管”全程关爱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连续性医疗服务模式,最终实现减少心脏病患者再次发病、反复住院、反复手术和早死风险。
智慧化心脏康复中心模式

大数据时代,需要利用高效的管理手段,来实现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利用,从而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我院心脏康复中心,应用智慧化手段,对患者进行持续、全程的康复监督和指导,调高了患者的心脏康复依从性和有效性。我们搭架了心脏康复云平台,为每位心脏康复患者建立电子档案,存储患者心脏康复治疗的全程信息,便于医生查阅。患者离开医院后,通过穿戴设备,上传生命体征信息,平台中心可实时进行结果反馈,实现远程监测和预警。我们还开发了康复管理手机APP,患者可将心脏康复信息定期上传,医生定期查看,给予指导,创新心脏康复医患互动模式,提高心脏康复效果。

在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患者进行康复管理的同时,为增加患者依从性,在胡大一教授的倡导和积极推动下,2016年初成立了“过好支架人生”俱乐部。为患者搭建沟通、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化疾病管理指导与服务,帮助患者过好支架人生,践行心脏康复之路,传递康复新理念。体验“互联网+”健康教育,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系列化、多层次的健康沟通活动,使心脏康复同伴教育落地。线上:通过组建“过好支架人生俱乐部”患者微信群,实现实时患患、医患互动,借助“康复助手”定期获得健康知识推送及健康管理指导。线下:由胡大一教授及心脏康复团队成员,定期开展会员健康沟通活动,为患者提供一个可持续性的健康教育平台。半年来,线上互动时刻进行,为患者答疑解惑;线下已组织4次健康宣教活动,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健康饮食、科学运动、调适心理、远离烟草。

  科研、培训、学术推广齐发展

心脏康复中心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多次申报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部分申请获得立项,累计资金达200余万元。继续教育方面,康复中心对全院医生护士进行整体心脏康复相关知识培训,使全员了解相关知识。接受数十家医疗机构参观学习,直接进行相关指导数十人次。通过社区沙龙对医院附近社区医生进行心脏康复相关技能培训,为进一步开展康复工作奠定基础。举办多次市级、国家级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技术学习班。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医学模式是一个尝试,其内涵更为广泛,程序更为丰富,作为心血管病全面干预的系统工程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切入点,希望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进行深入探索。作为一个新兴、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学分支,随着理论、实践的研究发展,一定会为国内外心脏病康复贡献出不可低估的力量。

聚陆医疗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7年9月25日09:04:2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juluyiliao.com/958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