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疾病种类的变化;患病人群数量的增加,危害的增大;诊断技术,治疗技术的进步缓慢前行。心脏康复经历了初步认知,怀疑否定到全面接受的200多年历程。
19世纪初的欧洲,加拿大等地区已有心血管疾病康复的最初记载。1802年,英国医生Willian Heberden 发现“心绞痛患者每天据木材半小时,心绞痛几乎治愈”1 。随后爱尔兰医生Stokes发表了《心脏和主动脉疾病》2 。书中记载“步行运动:治疗心脏病。经过 Oerte3及 Zander 4的进一步推动,出现了踏车功率计(ergometer)和划船运动器5。开启了心脏康复运动治疗的最新篇章。被英国医生 John Hilton质疑6后一段时间心脏康复进入了被否定阶段。
20世纪40年代后大量文献对心梗后长期卧床的效果提出质疑7 8。Levrn和 Lown 9 10提出少量活动代替卧床休息的时间限制。经医学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充分发展和补充。随机前瞻性心脏康复研究与传统医疗对比荟萃分析证实:心脏康复可以减少心脏事件后死亡11 12。Oldridge 小组及O’Connor等证实12心梗后实施康复计划能减低20%-25%的死亡率,使急性事件后第一年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下降37%。 Lavie等13 14收集资料证明老年人中行心脏康复和运动康复大有收益。
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冠心病和发展中国家风湿热发病率增高,WHO对心血管病问题逐渐重视。1958年,在日内瓦成立心血管病专家小组;1964年,成立了康复专家委员会并首次对心脏康复进行定义。70年代,太平洋地区开展心脏康复门诊项目。1975年,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了《心脏病患者或高危人员的运动试验和训练:医生手册》15。1977年,第一届心脏康复会议在德国汉堡举行。1981年,Victor Froelich,MD和 Michacl Pollock,PhD共同编辑发行了《心脏康复杂志》16。 Levy等人17 18发现美国从60年代后期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和中风的死亡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下降,尤其是老年人17。在改进医疗技术;改进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都对降低死亡率其重要作用。1985年,美国心血管和肺康复协会成立。1990年,加拿大心脏康复协会(CACR)成立。1992年,第一届心脏康复会议强调:有充分证据支持心脏康复的实施11;亦公布了临床实践指南的评述和介绍。1995年,美国联邦资助指南的发布19.包括《心脏康复临床实践指南》20;《作为二级预防的心脏康复》21;《通过心脏康复治疗心脏病》22。经过修订;补充,精炼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进行了第二,第三版的发行。第二,第三版分别命名为《心脏康复指南》和《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程序指南》。2014年欧 美 日等国家再次完善了其指南。
我国康复医学源远流长,心脏康复可以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发挥其更佳卓越的优势。刘江生,郭兰教授分别译 著了《波洛克心血管康复医学教科书》,《心脏运动康复》,和李振由等主译的《临床心脏康复指导》对我国心脏康复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指导。我国近年又出版了《心脏分级运动试验结果判结果判定标准》;《 中国心肌梗塞康复程序参考方案》;《冠心病人康复危险分层法》;《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康复程序》;《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等,用于指导临床康复。2010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了心血管疾病人数超2.3亿。2013年经计全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人数45万余人,每年以10%—20%的人数增长25 。因此,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在中国势在必行。尤其2013年,2014年发表了关于心脏康复的两个共识。如《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的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3《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4对开展心脏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促进了心脏康复的开展及普及。
1995年美国心脏康复的定义:心脏康复是涉及医学评价、运动处方、心脏危险因素矫正、教育、咨询、和行为干预的综合长期程序。用以减轻心脏病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危险。控制心脏症状,稳定和逆转动脉硬化进程和改成患者生理和职业状态。
现代心脏病康复的定义:研究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开展教育,改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吸烟,少活动等),保持心理健康,进行心血管的预防,使危险人群负于患病。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心功能评定,判断预后,有针对性的进行二级预防。矫正患者危险因素,减缓甚至逆转(消退)病变。减轻症状。降低再次发病和猝死的危险。增强体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回归社会,指导恢复工作。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心脏康复曾被误认为单一理疗科或单一心脏范畴,或者归类为疗养性质。目前必须澄清概念,变被动治疗为主动干预,及被动治病为主动防病,至后续技术支持及术后的长期维护。其对生存的诠释不再是生命时间的延长或苟延残喘的活着,而是通过减少残障率,使患者继续工作,创造价值,体现自我心理满足,精神得以解放。其次大大减少被动治疗的花费,提高花费效益比。心脏康复是多学科、多门类、多形式的医疗保健模式。(1)多学科:涉及心内科,心外科,心理科,康复科等。(2)多门类:包括营养学,运动医学,精神心理学,药理学,内科学,伦理学,外科学等。(3)多形式:医学保健组织多样性。如正规三级医院的康复程序,社区型康复程序,家庭保健程序的等。
在第23街长城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上,美国专家murray low指出:心脏康复是超级药丸,预防治疗的效果能够超越介入治疗。
我国心脏康复的展望和应具备必要条件的设想:
1.政府等多方支持,建立以心脏为主导多学科合作,配合,同工同酬的心脏康复队伍,而中西医结合的合理应用,更具中国特色,包括太极拳、气功、重要、针灸等,使病人更多获益。
2.根据地区,设备,场地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我国情的指南,规范。并指导普及和推广。无论高级心脏康复或初级心脏康复;还是坚持长期康复或短期康复,患者都会在不同程度获益。
3.加大医疗宣传,鼓励患者坚持心脏病的后续管理,增强整体人群对康复必要性的认知和需求。
4.相关配套资金的投入。如医保资源的划分与配置,使医保资金不仅用于诊断、治疗技术,还应用恰当地投入到康复治疗中去。目前国内康复指导仍然处于无偿服务阶段。
心脏康复即是疾病治疗的后续管理又是筛查危险因素的预防管理。管理的关键是遵照成本-效益模式进行。欧美经验显示心脏康复的性价比是高的,符合精准医疗的方向和标准,更倾向于人性化,个体化的理想的当代医疗模式。
关注微信公共号
《聚鹿心肺康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