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季,都是心血管病的高发季节,因为天气原因,又加上对心脏病管理认识不足,好多心脏病人,一到冬季,几乎进入了“冬眠”状态,那么得了心脏病,真的就应该当“葛优躺”静养吗?心脏病康复,究竟是应该静养,or多运动呢?
养过了头,静养反而养进医院
今年不过50岁出头的王先生,原本是个运动健将,而且运动爱好广泛:骑自行车、爬山、打兵乓球、游泳、每到休息日,他就会去做这些运动。
可一年多前,有冠心病家族史的高先生突然发作心绞痛,住进了医院。出院后,他按照医嘱每天按时服药,从不敢马虎,对于自己的运动爱好也只好“忍痛割爱”了,除了正常上下班,他就在家好好静养。
可谁曾想,出院的几个月时间里,心脏病却不肯轻易放过他,他又因心绞痛发作,几次到医院“报到”。虽然打针吃药无数,但是病情还是越来越重。
后来,高先生接受了心内科医生的心脏康复治疗,在对他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之后,医生在对他进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心脏康复运动治疗。
在进行系统的心脏康复后,高先生不仅控制住了心绞痛的反复发作,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工作,更让他高兴的是,有了医生的专业指导,他又可以在运动场上尽情挥洒汗水了。
像高先生这样“不敢动”的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实,患了心脏病以后静养,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还有些患者采取更极端的方式,自作主张“严格卧床休息”,以为这样才是对心脏最好的保护,生怕动一动就会刺激心脏,引起心脏病发作。殊不知,事实恰恰相反。
过度静养,尤其是长期卧床,反而让心脏和身体机能得不到锻炼,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器官功能退化等问题,还可能心脏病反复发作或引起并发症,使病情日趋严重。
运动有“度”,运动更应有“方”
这个“方”指的是心脏康复医生开的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个是运动强度,一个是运动方式。
医生会通过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运动测试,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治疗方案,并对患者在进行运动康复时的身体状况进行及时监测,以达到最佳的运动治疗效果,及避免可能带来的运动风险。
什么样的运动有益?哪种运动不能做?什么样的运动强度太小了起不到锻炼效果?什么样的运动强度过大了反而可能引发心脏病?这些疑问都可以在运动处方中找到答案。
心脏康复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即下肢和上臂大肌肉群的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或游泳。可适当配合阻力运动,建议采取中小重量多次数的方式。最好选择喜欢做并能长期坚持的运动,尤其推荐步行,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并可随时调节速度,是心脏病患者出院后运动的最佳选择。
开始运动时不要贪多逞能,开始每次运动5-10分钟就可以了,随着心功能的恢复,可以运动30分钟或更长时间。只有经常运动,心脏才会受益。因此每周应运动3-5天。而评价运动强度的一个简单标准是,以运动后当天晚上及第二天早上感觉尚好为宜。
心脏运动康复一般分四期
住院期
在病情基本稳定后,指导患者逐渐在病房和楼梯上活动,比如练习自己梳头、剃须等,以及缓慢步行和少量爬楼梯。
早期恢复期
一般是出院后2-6周,患者可以在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也可以遵循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专家的建议在家运动治疗,逐渐增加活动的级别,比如可以做一些柔软体操。
后期恢复期
一般是出院后6-12周开始,持续3-6个月。这段时间患者可以在医学监护下进行锻炼,比如可以做慢跑、游泳等运动。
终身维持期
此时患者已经学会了正确的锻炼方法,并开始进行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接下来就需要终身维持现有的健康状态,并定期接受康复随访。
关注微信公共号
《聚鹿心肺康复》
关注